犯罪学

单选 20(20*1)
多选 20(10*2)
简答 20(2*10)
案例 1*20(2*10)
论述 1*20

多选注意

1. 概论

什么是犯罪学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以犯罪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犯罪学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以实证和思辨的方法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科学

作为独立学科立世标志:

实证犯罪学派,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形成

根本目的

减少犯罪、预防犯罪

核心:

犯罪原因

诞生P8

犯罪学诞生于犯罪增加而传统刑法制度和刑法理论(即古典刑法理论)无能为力的背景下
应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犯罪学的学科特点P9

  • 第一,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不是个体犯罪行为,而是群体犯罪现象
  • 第二,犯罪学的价值追求是犯罪现象的预防和实际减少
  • 第三,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的,附以思辨的方法
  • 第四,犯罪学不应当只把犯罪产生原因作为犯罪学的核心甚至全部研究内容

各个学说和代表人物

  • 早期西方犯罪学思想(初步探讨)
  • 古典

    • 强调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主张排斥复仇观念,强调罪刑均衡,建议从客观主义刑罚制度代替不合理的主观的或擅断的刑罚制度
    • 主要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
    • 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要宽和——指定明晰的法律并公之于众、完善刑事司法
  • 实证方法

    • 社会矛盾加剧,犯罪数量激增
    • 主要代表人物:菲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
    • 犯罪行为-》犯罪人——标志着现代犯罪学研究的开始
  • 社会学派

    • 主要代表人物:菲力、李斯特

2. 研究方法

犯罪学研究方法:从事犯罪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程序和原则的总和

特点(与哲学自然科学的区别)

具体研究方法(辨别

定量

  • 统计方法
  • 实验方法
  • 问卷调查方法
  • 数据比较方法
  • 测量方法

定性

  • 实地调查方法
  • 文献研究方法
  • 案例分析法
  • 资料分析法
  • 资料分类方法
  • 事实归纳方法
犯罪学研究方法发展轨迹中区分出三类清晰可辨的研究方法类型
  1. 思辨方法

    • 依靠直觉、洞察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的方法
  2. 实证方法

    • 重视经验材料而排斥纯先验的或者形而上学的思辨的研究方法
  3. 批判方法

    • 是对传统犯罪学研究中被忽略或认为正常的现象进行否定的研究方法

定性与定量、实证与思辨(书中重点)

定性与定量优缺点(书P26)

定量研究(摆事实,不够深入)

优点:

  1. 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准确认识
  2. 能够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
  3. 能够对大量的对象进行研究

缺点:

  1. 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类方法只能用来研究一些表面的,肤浅的现象,而无法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
  2. 容易忽略研究对象深层次的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3. 很难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或者十分独特的对象
定性研究(深度解剖)

优点:

  1. 能够比较深入、比较全面地认识研究对象,有助于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
  2. 能够用来研究内在心理问题和其他社会互动过程
  3. 能够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可以捕捉到复杂现象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化、社会和环境因素)。

缺点:

  1.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够精确;
  2. 研究结论的基础不够广泛,往往根据典型的或者少量的个案资料得出结论
  3. 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即因人而异,所以,对研究者自身素质的依赖性大
  4. 研究结论缺乏客观性,难以进行重复检验

犯罪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研究准备阶段
  • 确定研究课题
  • 提出研究假设

    • 预测性假设

      • 这是对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提出的推测性判断
      • 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犯罪的数量可能会不断增加”
    • 相关性假设

      • 这是对犯罪与其他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方向、密切程度等作出的推测性判断
      • 如“犯罪可能与年龄有关”“犯罪可能与学历有关”
    • 因果性假设

      • 这是对犯罪现象的因果关系提出的推测性判断
      • 如“自我控制是很多人犯罪的原因”“破裂的家庭是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 确定研究内容

    • 变量

      • 自变量:是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
      • 因变量:是指受其他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变量
      • 中介变量:是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并对因变量产生作用的变量
  • 选择研究类型

    • 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性质)
    • 第一手研究和第二手研究(研究对象)
    • 描述性研究、解释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研究目的)
    • 横剖研究和纵向研究(研究时间)
  • 确定研究方法

    • 统计方法
    • 实地调查方法
    • 文献研究方法
    • 普遍调查方法
    • 抽样调查方法
    • 个案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阶段
资料分析阶段
成果表述阶段

3. 生物因素与犯罪

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

主观题不作重点

生物学派分类

  • 早期

    • 犯罪与身体解剖学特征有关、隔代遗传、天生犯罪人——龙勃罗梭
    • 所有人都有犯罪素质,遗传低劣理论,认为龙无法成立——格林
    • 犯罪人是身体组织较为劣势,认同龙——胡顿
  • 孪生子理论

    • 约翰内斯·朗格
  • 犯罪家族研究

    • 理查德·路易·达格代尔
  • 性染色体(XXY)

    • 苏珊辛格
  • 养子女研究

4. 心理因素与犯罪

自卑:当一个人面对他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明确表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便是自卑心理。

重点
案例题&选择题——青少年犯罪

犯因性个人因素包括哪些?

原生自卑

身体缺陷
低劣的经济条件
错误的教育方式

次生自卑

成年之后

自卑与追求优越感

  1. 努力提升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而超越自卑
  2. 片面追求优越感——产生诋毁、破坏、说风凉话……严重地可能导致犯罪

关键信息

  • 拼命追求出人头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透露出个体的自卑心理。
  • 自卑情结的犯罪人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如:低劣的经济条件,家庭不完整。

    • 研究表明,不完整家庭的子女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即使是来自完整家庭的犯罪者,其家庭关系也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例如父母感情失和、终日争斗不断、酗酒、家庭暴力。
  • 糟糕的成长环境可能会对人的生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的心理。

    • 研究表明,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受虐待的儿童大脑中的5-羟色胺会减少,这种减少使他们成人后会出现冲动、暴力性行为。
  • 人的生理缺陷和社会经济条件都不必然导致自卑情结的形成,教育可以帮助个体正确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培养合作精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 追求个人目标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即要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

5. 社会因素

平民窟青少年
电诈村、互相学习

破窗理论——枫桥经验(就地解决,矛盾不上交)
问题从小抓起

社会解组! P73

概念

用城市环境中有缺陷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解释犯罪原因的一组理论

宏观——社会变迁为什么会带来犯罪率上升 Durkheim迪尔凯姆、同心圆理论(芝加哥学派伯吉斯发展)

社会解组的特征
  1. 居住不稳定
  2. 人口流动性强
  3. 人群构成异质
  4. 经济贫困弱势

何种视角看犯罪发生

社会解组现象

社会生活组织遭到破坏,社区不能提供教育、住房、就业等必要服务,失业率高,单亲家庭多等。使得社区道德状况下降,人际关系单薄,人际交流缺乏,价值观念冲突,社会控制薄弱......

学习理论!

犯罪是一种学习的结果

差别接触理论(亲密关系中的效仿)

接触越密切、学习越多
接触的人关系越密切、学习程度越高
成正比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研究角度: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犯罪?

控制理论的逻辑起点——性本恶

漂移理论
  • 青少年犯罪并非由于差异,而是自由和相似:
  • 漂移发生在社会结构控制松懈的地区,青少年犯罪人可以自由地对抗偶然出现的正统抑制犯罪的力量,迎合偶然出现的促进犯罪的力量。
  • 这种偶然因素很难预测,重点在控制松懈的环境。
“中和”技术的使用
  • 青少年犯并未抛弃正统价值理论,多数情况下是“中和” ,多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 否认责任感可能是青少年犯罪人发生漂移的直接条件,通过一种普遍深入的不公正感来接受这种否认责任感的。
社会控制
  • 依恋(*)

    • 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一种感情联系,即个人对他人意见的敏感性。
  • 投入

    • 遵从社会传统的投入。(遵从风险)
    • 行为人考虑到其为犯罪付出的代价或承担的风险,可能会导致目前的利益以至将来更大的利益的丧失,因而会遵循传统社会的合法性行为,并努力追求将来长远的目标。
  • 参与

    • 指个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传统的活动。
    • 无事生非
  • 信念

    • 指人们对传统的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态度和接受意愿。
    • 越轨及犯罪行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这种信念受到削弱或缺失。
    • 个人相信应当遵守规则的程度越小,他越有可能违背这些规则。
从社会控制到自我控制
  • 低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相关,可以解释所有类型的犯罪和青少年犯罪。
  • 自我控制被认为是个人内在因素,而社会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因素。
  • 社会控制达到影响自我控制才有效。
  • 自我控制大约是在 8 岁左右形成,并且在以后相对保持不变。
  • 不适当的儿童培养是导致低的自我控制的最主要原因。
对应政策
  • 为贫民窟青年提供就业,开设道德教育课程
  • 提高8岁及更小儿童的自我控制,提出早教和有效儿童保育措施(最重要的贡献)
  • 对未成年人的监管。

紧张理论P74

消极的人际关系使个人产生消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又促使个人产生犯罪行为

新古典学派:P61-62

理性选择理论

又称机会理论。突出在特定情境下所提供给潜在的犯罪人的犯罪机会。

在某些情境下,犯罪人作出犯罪的决定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

犯罪风险、成本、收益

日常活动理论!
  • 合适的犯罪标的

    • 定义:犯罪标的是指犯罪者选择的目标,可以是人、物或地点。
    • 特点:犯罪标的的“合适性”取决于其价值(Value)、可见性(Visibility)、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和易受害性(Vulnerability)。

      • 价值:目标对犯罪者具有吸引力(如贵重物品或容易变现的物品)。
      • 可见性:目标容易被犯罪者发现。
      • 可接近性:目标容易被犯罪者接近或获取。
      • 易受害性:目标缺乏保护或防御能力。
    • 例子:一辆未上锁的豪车、独自行走的行人、无人看管的包裹等。
  • 有能力的监控者不在场

    • 定义:监控者是指能够阻止犯罪发生的个人、机构或机制。
    • 特点:监控者可以是警察、保安、邻居、摄像头,甚至是潜在受害者的警觉性。
    • 关键点:当监控者不在场或失效时,犯罪的机会增加。
    • 例子:无人看管的商店、没有监控的停车场、独居的老人等。
  • 有动机的犯罪人在场

    • 定义:犯罪人是指具有犯罪意图和能力的个体。
    • 特点:日常活动理论并不关注犯罪人的动机来源,而是假设社会中始终存在一定数量的有动机的犯罪人。
    • 关键点:犯罪人的动机可能源于经济压力、社会不平等、个人欲望等多种因素。
    • 例子:失业者可能为了生存而盗窃,瘾君子可能为了购买毒品而抢劫。

理论的核心逻辑:
日常活动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这三个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的结果。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缺失,犯罪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

  • 如果犯罪标的受到良好保护(监控者在场),犯罪可能被阻止。
  • 如果犯罪标的没有吸引力或不合适,犯罪人可能不会选择它。
  • 如果没有有动机的犯罪人,即使有合适的标的和监控者不在场,犯罪也不会发生。

6. 情境因素与犯罪

犯罪机会:犯罪是犯罪人与犯罪目标在一定情境下耦合的结果

犯罪情境

被犯罪人所感知的发生犯罪行为的具体环境

犯罪情境功能

  • 引起犯罪行为的发生
  • 影响犯罪行为的方式
  • 阻止犯罪行为的进行

犯罪情境作用

  • 诱发犯罪动机的情境
  • 弱化罪责感的情境
  • 促进犯罪行为实施的情境

情境预防的思路:(重点是对犯罪机会的预防,优势,立竿见影、简便)

增加犯罪风险和成本、减少犯罪回报和受益

  • 威慑理论
  • 理性选择理论
  • 日常活动理论

7. 新时代枫桥经验预防

不考主观题

  •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963诞生,毛主席批示
    • 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矛盾不上交”。
  • “枫桥经验”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 ,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 枫桥经验”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当代枫桥经验主要特征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五大要素

  • 党建统领
  • 人民主体
  • 平安和谐
  • 三共原则
  • 四治融合

广泛……,干部引导,群众唱主角

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
矛盾不上交

“枫桥经验”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力量,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8. 网络科技与犯罪

常识

不是刑法上一个罪名、而是犯罪学的总称

网络犯罪、涉网新型犯罪与传统不同

特点

  • 涉网性
  • 新颖性
  • 复杂性

    • 组织化程度高
    • 犯罪手法多变
    • 犯罪时空跨度大
    • 涉及罪名复杂(诉不出、判不了的情况时常发生)

从松散型结构向公司化运作升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主要表现:

  1. 组织形式合法化
  2. 操控运作企业化
  3. 利益链条产业化

从撒网式到精确化

主要表现:

  • 盲目出击-分类施策
  • 狂轰滥炸-定点清除
  • 单刀直入-迂回设限

9. 犯罪预测(大数据与犯罪模型)

犯罪数据、模型、分析方法

犯罪数据真实性、完备性……

犯罪预测概念

从广义来讲,犯罪预测是对犯罪的状态、特征、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预先测定或推测

要素

  • 大量数据做支撑
  • 处理大量数据的加工处理技术
  • 根据预测结果实施警察战略和战术

流程图——核心是模型

怎么实现的?
![[Pasted image 20250109084332.png]]

10. 新中国犯罪现象研究

严景耀
社会变迁论,属于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行为产生过程

犯罪决议、准备、实施:故意犯罪行为的完整过程

大量预防工作在哪一程度

针对犯罪机会、犯罪条件

刑事犯罪数量基本情况

  • 三个阶段

    • 1949-1976第一阶段

      •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第二阶段
    • 21世纪初以来第三阶段
  • 波动中增加
  • 2013年-2016年最高值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 背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想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期
  • 两次犯罪高峰:1950、1953-1955
  • 主要犯罪类型

    • 以惯犯、累犯、中老年犯居多
    • 包括

      • 旧政权参与分子、土匪、特务
      • 破坏土地革命的反革命分子
      • 不法资本家及公职人员贪污受贿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背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三年困难时期、自然灾害、党的指导思想和决策失误
  • 两次犯罪高峰——1957、1961
  • 主要犯罪类型

    • 财产犯罪突出
    • 其中盗窃案急剧上升
    • 诈骗、走私、投机倒把增多、反革命、赌博、制贩毒减少
    • 旧社会遗留的反动分子减少,新滋生的刑事犯罪分子和人民内部的蜕化变质分子增多

文化大革命时期

  • 背景:公检法遭到严重破坏,政治与阶级斗争的需要成为左右一切的砝码
  • 特点:存在极大的犯罪黑数,官方记录严重偏离真实情况
  • 原因:

    • 一是公检法遭到破坏,无法进行完整的记录
    • 二是大量犯罪打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旗号,以革命名义,行打砸抢之实,造成大量原价错案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犯罪变化

  • 背景

    • 从1977年进入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之间的真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失范、社会结构重组、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传统社会控制机制被打破等,构成了促使犯罪增长的显示因素

本文链接:

https://youngking.xyz/index.php/archives/1200/